close

時節進入一月,不知落雨松紅了沒?我們又驅車來到泰安,希望可以看到豔紅似火的落羽松。

舅舅說,他以前念植物學時,一直不覺得這種紅色的植物好看,因為他紅了就代表即將凋謝。落羽松本名水杉,原產於中高緯度的北美濕地。引進台灣後,因即將凋落之時葉子會轉紅,近幾年來成為許多人爭相遊賞的植物。

 

我們再度來到落羽松林,很遺憾地,這邊的落羽松並沒有像泰安國小那樣火紅。些許的紅葉與原本的綠葉混色,成為亮褐的色調,雖然不是「標準」的落羽松景觀,漫步在松林之間,也會被其恬適慵懶的氣氛所感染。這個季節來,除了落羽松,還可以看到杜鵑花與茶花。熱愛園藝的舅舅和老媽,對於園裡的杜鵑、茶花,並不是非常滿意。

 

IMG_0849.JPG

IMG_0861.JPG

(↑圳頭產業道路旁的落羽松林,雖沒有火燒似的落羽松景象,仍吸引了不少遊客與單車客前來)

IMG_0866.JPG

(↑近看轉紅的松葉,這是少數已經鮮紅的葉序之一)

IMG_0870.JPG

(↑園內仍有一兩株落羽松是已經全部轉紅的狀態)

IMG_0858.JPG

(↑除了落羽松外,林中也有茶花盛開)

 

沒有看到整片通紅的落羽松,我們離開了人造的松林,前往龍騰斷橋。

IMG_0897.JPG

(↑龍騰斷橋,經歷1935年關刀山大地震與1999年921大地震後所剩的斷垣殘壁。背後是新的舊山線鐵橋,亦已退役)

 

龍騰斷橋舊稱魚藤坪橋,是舊山線鐵路中最精美的人造橋樑。日治時期建造,於1905年開工,1906年完成。位於勝興和泰安的中間,橫跨關刀山西南面山坡上。橋身以磚砌成,而在日本人監督之下的磚頭,品質在當時堪稱頂尖。工程師以歐式的工法砌出每座圓拱的完美弧度,平均分配火車的重量。是當時號稱最堅固的橋樑,有「台灣鐵道極品」的美譽。

 

然而再堅固的人工建築都無法和大自然的力量抗衡。魚藤坪橋於1935年關刀山大地震中被摧毀。日人為了維持鐵路運作,地震後於斷橋北側另闢新橋。舊橋漸漸荒廢,建築師的藝術品逐漸被荒草攻佔。「天空之城」中,拉普達的樹牆意象,和眼前的景象竟有重疊之感。

IMG_0901.JPG

(↑荒廢的斷橋,雜草蔓生,人類的手藝終究要由大自然收回)

IMG_0903.JPG

(↑掉落的橋身,已經有小樹小草攀附其上,翠綠茂盛)

IMG_0910.JPG

(↑近觀斑駁的磚砌,相當整齊密實,可以說是非常堅固,拱形的弧度非常優美,不知當時是如何將橋建造成如此完美的構造?)

 

景點旁的地圖提示著,龍騰溪的南面似乎還有斷橋遺跡。順著樓梯下到溪旁,對岸兩座橋墩赫然出現。龍騰斷橋我算來過不少次,但今天卻是第一次見到被大多數遊客遺忘的另外兩座橋墩。

 

IMG_0912.JPG

(↑龍騰斷橋地圖,提示龍騰溪的南方另有遺跡)

IMG_0914.JPG

(↑橫跨龍騰溪的幽雅小橋(限重十人),左邊的樓梯盡頭,即可看見另外兩個橋墩)

 

南斷橋較少人造訪,因此遺跡被植被覆蓋的情況更為顯著。產業道路被橋墩擋住,橋墩又被樹根牢牢纏著,形成一幅怪異卻充滿力度的景象。

 

IMG_0918.JPG

(↑破敗的橋墩,似乎已經快要和大地融為一體)

 

仔細一看,右方有一條小徑,似乎可以通到橋的上方。我欣喜異常,跳上泥土小徑,撥開樹枝上登。人造的支撐結構在植物長起後,居然也有稜線的感覺。我循著這條人造稜線登上斷橋。果然,在人類退出後,大地重新宣誓了祂的主權,橋面已和後方森林合體,沒有界線了。

IMG_0922.JPG

(↑登上橋頂前的簡雅小徑,突然又有了爬山的感覺)

IMG_0923.JPG

(↑當年用於穩固橋身的人造結構,在植被侵襲下,竟有稜線的韻味)

IMG_0924.JPG

(↑登上「斷橋稜線」,眼前景象好似林中小徑的終點)

IMG_0925.JPG

(↑樹木橫生在橋面之上,盤根錯節)

IMG_0928.JPG

(↑斷橋後方的小徑,原本應該是鐵路所在的位置吧!)

 

這裡猶如北部的大、小粗坑一般,人類原本在山中留下某種足跡,由於特定因素離去後,遺留下來的建物殘骸又被大自然重新收去,人在時間的洪流中,短暫地留下紀錄後,推動這股洪流的,仍然是存在自然界裡,那股綠色的生命力量。

 

 

後記:我一直沒找到泰安國小旁落羽松林的位置,後來才知道是因為懶得下車。又隔一周,大雨後造訪,松葉被打得七零八落,已無甚美意。

IMG_0994.JPG

(↑泰安國小田旁落羽松,乍看之下,仍甚為鮮艷)

IMG_0995.JPG

(↑進入松林,才發現多數的松樹在今年的演出已經謝幕了)

IMG_1001.JPG

(↑仍有一些松樹挺過這周的雨打風吹,屹立在土地上)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Vic & Vicky 的頭像
    Vic & Vicky

    Vic&Vicky夢想隨筆

    Vic & Vic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